集团要闻
  行业新闻
  媒体聚焦


家业集团用爱心行动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专题报道(二)
发布时间: 2009/05/09    阅读:1665
 
 

让我们的爱陪伴你成长

本报特派记者深入地震灾区与青川孤儿结对帮扶

“每周少花一元钱,捐助灾区献爱心。”受湖州广播电视报、传媒湖州网和浙江家业控股集团爱心行动组的委托,本报两名特派记者423启程赴2000多公里外的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地处川北山区的青川县,在去年5·12大地震中损失惨重,大批房屋倒塌, 25万人无家可归,其中4697人遇难, 81个孩子成为孤儿。带着湖州人民的厚爱,本报特派记者在重建中的地震灾区寻访孤儿,结对帮扶——

一路长途奔波,我们抵达湖州市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所在地马鹿乡时,已是傍晚7点钟。来不及吃饭、休息,我们马上请援建指挥部的同志与青川县对口支援办、县民政局联系,获取了孤儿王冉和董鹭鹭的相关情况,这两个孩子地震前都在青川县石坝乡三江村小学读书,地震后王冉转学到了广元市元坝区卫子镇小学,董鹭鹭现在就读于青川县石坝乡小学。为及早把湖州人民的关爱送达青川孤儿,我们决定第二天一早就登门访问。

娃儿王冉:从地震阴霾中走出来

424早上8点,我们在青川县对口支援办工作人员陈林忠的陪同下,乘坐越野车从驻地马鹿乡出发,沿着崎岖的盘山公路前行,一路翻山越岭,颠簸了4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元坝区卫子镇中心小学,此时已是中午12点半,学生们正在午休,不少孩子在操场上打球或做着游戏。

在学校教科室主任仲明国的引导下,我们在操场边见到一群学生正在打篮球,老师指着一位男孩说:“这个娃儿就是王冉。”此时,个子比同龄孩子高出半个头的王冉正沉浸在打球的兴奋中,他接球,转身,一个箭步投篮的动作非常利索、熟练,一旁的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老师介绍说,从石坝等重灾区转来的学生有50名, 11岁的王冉是唯一的一名孤儿,为了让孩子们早日走出地震的阴影,学校现在非常重视开展文体活动,实际效果也比较好。随后,我们观看了学生们打乒乓球和跳“阳光校园”集体操,其中都有王冉的身影。

在班主任王森阳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王冉。王冉一家是石坝乡三江村毛坪组的村民,在去年5·12特大地震中,王冉不仅失去了双亲,他就读的石坝乡三江村小学也成了一片废墟。 2008年5月12下午,王冉与同学们正在朗诵冰心的散文《别踩了这朵花》,突然教室剧烈地晃动了起来,不知谁喊了一声“地震了”,紧接着同学们都吓得乱成一团,“同学们,不要慌,什么都不要带,快跟着我!”教语文的曹老师挥着手,示意全班同学跟着他往外跑,突然后面的学生喊了一声:“教室里还有两名同学……”跟在最后面的老师又转身奔回教室,拉出躲在桌子下面的两个学生,他们刚跑出教学楼,校舍就塌了下来,几分钟之后整个校园笼罩在浓重的灰尘之中……

回忆起去年地震时的情景,大家的心情异常沉重,同行的陈林忠在一旁说:“地震时王冉的父母正在石坝乡与红光乡交界处的一个叫红岩背的锰矿干活,只一瞬间,倒塌的山体就堵住了矿洞,也几乎全部掩埋了正在干活的矿工。”陈林忠说到这眼圈红了,“当时石坝乡有495人遇难, 51人下落不明,其中就包括了王冉的父母。”

“失去双亲对他的打击太大了!”班主任王森阳搂着王冉的肩膀说,“去年9月份他刚来我校时非常孤僻,不大与老师和同学们说话,常常一个人发呆。”老师说,“当时我真有点担心,生怕这巨大的灾难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于是我经常和他聊天、开导他,逐步解开他的心结,还安排几位班干部和他结对子、做伴,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他。现在王冉的心情开朗多了,笑容也时常出现在他稚嫩的脸上。”

从校园出来,王冉领着我们走了十多分钟的山路,来到半山腰的一所民居前,现在王冉就和73岁的爷爷王跃贵、 72岁的奶奶岳永秀一起生活在这里。眼前的三间瓦房是暂时借住的,由政府补贴建造的新居舍还没有完工,他们在这里还要住上一段时间。听说有湖州客人来,热情好客的主人把我们迎进了屋。

我们与老人拉起了家常,话题自然离不开地震。王跃贵讲述了当时的惨况:我们老俩口正好在屋外空地上,突然间天摇地动,房屋像纸糊的一样坍塌了下来,村里一下子就死了很多人……说着老人哽咽了。岳永秀接着说,我马上跑到学校,一眼看见王冉正在那里,就把他接回了已经倒塌的“家”。据老人回忆,地震后毛坪村与外界失去了联系,祖孙三人在村里坚持了3天,最后实在没东西吃了,就沿着山路走了一天,在关庄镇找到了王冉的二姑。当知道王冉父母已经不在人世后,大家一商量决定先去成都王冉三姑家住上一段时间。就这样王冉在成都黄钟小学念了3个月书,一直到去年9月政府才把他们安排到元坝区卫子镇卫子村居住。

为了表达对青川孤儿的一份爱心,我们把湖州广播电视报、传媒湖州网和浙江家业控股集团广大员工捐款进行结对帮扶一事向王冉及其家人作了转达,并向王冉送上了学习、生活用品和爱心款,计划每年资助他一定的生活和学习费用,直到成年。希望他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话别时,祖孙三代紧紧拉着我们的手,深情地说“谢谢湖州人民对我们的关心”。

女娃董鹭鹭:大眼睛露出了笑容

从王冉家回到驻地已是晚上10点,我们抓紧准备第二天的行程。

董鹭鹭现居住在青川县西南部的石坝乡大房村, 4月25上午7点半,我们从马鹿乡出发,搭乘客车沿山道蜿蜒前行,一路上建筑工人正在修路,车开开停停,一个半小时后堵在了凉水镇。司机告诉我们,石坝乡位置偏远,要去那儿得转车,全程大概还要3个多小时。

怎么办?正当我们着急时,一位开旅游大巴的司机许师傅得知我们是从浙江湖州来的记者,当即表示要顺便带我们一程。 1个多小时后,我们随旅游车经关庄镇来到了东河口地震遗址。去年5·12大地震中由于山体崩塌、滑坡,这里有4个村庄的700多人被整体掩埋,并形成了两个巨大的堰塞湖。站在地震遗址上,望着一大片废墟,我们心情异常沉重,向逝者鞠躬、献花……不多时,我们又搭乘一辆面包车向大山深处的石坝乡大房村进发。

汽车绕着半山腰的一条土路前行,路面坑洼不平,一路颠簸摇晃。据司机介绍,这是部队在震后开辟出的一条道路,路面窄、拐弯多,多数路段只能容一辆车单行,一旦堵车可能就会耽搁大半天。透过车窗,随时可见滑坡的山体和滚落在路边的一些巨石。

汽车到达石坝乡小学时已是下午1点多,学生们正在板房教室里上课。校长王建邦告诉我们,这次地震使学校受到了惨重的损失,教学楼倒了,宿舍塌了,还失去了5名同学和1名老师。现在学校里325名学生的学习、午餐都在这10间板房区里。

在王校长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董鹭鹭的五年级一班,这个大眼睛的10岁小女孩正举着手,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一会儿她来到黑板前做数学题,一边做一边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室里不时响起鼓励的掌声。

下课后,我们和董鹭鹭及其班主任韩洪英在食堂帐篷边进行了座谈,巧的是这些帐篷是湖州银格户外旅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捐助给灾区的。董鹭鹭说,地震发生时她正在石坝乡三江村小学上课,教室突然间摇晃了起来,人都站不稳了,有些同学蹲了下来,老师忙着喊我们向外撤离,我们被老师拽着来到了操场,不多久整幢教学楼塌了。”董鹭鹭安然无恙,但大地震造成三江村毛坪组山体大滑坡,她的爸爸妈妈、大伯大婶被掩埋在山体之中。一旁的老师说,地震后董鹭鹭先在广元市太宫小学读了1个月书,去年9月才转学到我们石坝乡小学。

遭遇地震和失去亲人的打击,董鹭鹭的生活变得一片灰暗。原本笑脸常开的小女孩,瞬间失去了笑容。为了让她尽早从阴影中走出来,老师、同学、亲戚用爱和亲情为她营造一个温暖的环境。班主任韩洪英告诉我们:“从周一到周五,她在学校住宿,我总是鼓励她在课堂上多发言,多参加文体活动。平时她和同学们一起吃住,像兄弟姊妹一样,相互帮助、玩耍。周末回家和爷爷奶奶团聚,有时候亲戚也会接她去住几天,所以这个学期她的心情开朗多了。”

董鹭鹭是个聪明的孩子,在学习、生活稳定之后,开始显露出自己的才华。就在上个月学校组织的诗歌朗诵比赛上,她夺得了第二名。她曾写过一首关于“5·12”地震的诗,其中有这么几句:“我要一笑而过,要坚强,要自信,要靠自己……”。

现在董鹭鹭的学习日程排得满满的,她学习特别刻苦。当我们问她对将来有什么打算时,她说:“我想研究地震,我要知道地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有什么办法可以躲避?”听得出,地震在小女孩内心深处是多么的痛。

从校园出来,董鹭鹭领着我们来到了离校不远的大房村,她73岁的爷爷董生阳和63岁的奶奶伍兴碧就租住在该村的一间老屋里。董爷爷说,地震后董鹭鹭在成都亲戚家暂住了3个多月,随后我们把她接了过来,现在老俩口带着10岁的董璐璐和11岁的董生波两个孙子、孙女过日子。

伍兴碧老人说,党和政府非常关心灾区人民,特别是像我们家董鹭鹭这样的孤儿,现在每月可领到150元的政府补助款。她说:“我们一定能挺过难关的,今后的生活会越过越好。”

我们把湖州广播电视报、传媒湖州网和浙江家业控股集团广大员工捐献的爱心款和学习生活用品转交给了董鹭鹭及其家人,并表示将资助到董鹭鹭成年。祖孙三人一直把我们送到了村口,“叔叔,谢谢。”“我要好好学习,来报答湖州人民对我的大爱!”孩子感恩的话,驱散了我们一路上的疲倦。

                             ——2009年5月7日湖州广播电视报

上一篇:湖城中心区第一高楼   2009-05-05
下一篇:聚焦西南新城 湖州商业地产新核心   2009-05-22

Copyright2010 浙江家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地址:浙江省湖州市红丰西路1388号嘉年华国际广场C座29楼 浙ICP备075058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