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1-17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了实体经济在整个国家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同时也明确给出金融相对于实体经济的定位,即“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短短数言,表明政府对于实体经济的坚强决心,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旧持续,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政府怎样扶持实体经济,人们翘首以待。
一个约定俗成说法,便是政府要出面救市,放宽政策,投入更多的资金。政府对发展实体经济责无旁贷,然而政府在发展实体经济中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大有考究。
显然,政府在发展实体经济中承担的责任,不仅在于投资。为应对2008年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政府出台了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带来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同时带来了巨大的泡沫。但由于配套制度不完善,资金流向监管力度不够以及地方政府对GDP的盲目追求,导致了物价上涨,房地产市场虚假繁荣,国内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经济发展危机不断显现。
一些地方政府基于政绩工程的需要,对金融业发展抱有巨大的热情,却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结果渐渐出现了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的倾向。金融业向虚拟经济过度倾斜的后果是金融业在自我循环中膨胀,而实体经济却出现了空心化,恶化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
实体经济对各级政府充满希望;政府在支持实体经济过程中任务异常艰巨。弄清政府面对的现实环境,极为重要。
首先,社会大众价值观的集体偏离。过多地强调发展适度与经济效益,无形中形成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主张投机心理的膨胀和发酵。尤其21世纪以来,股市和房地产狂热带动了整个民众投机成风,价值取向逐步向“钱”靠拢。温州炒房团和民间借贷的盛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民营资本逐渐退出实业,进入股市、楼市和金融市场,拉高股价房价的同时,也让大众社会不安全感继续加剧,跟风投机,由此进入“投机—富裕—再投机”的恶性循环。
其次,银行对实体支持不力。4万亿的投资绝大部分进入基建项目和金融市场,而最需要资金政策支持的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得到的却寥寥无几,银行把大量资金投入给房地产开发商,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无疑是国内经济环境恶化的重要推手。
再之,地方政府对GDP的盲目攀比。许多地方政府把GDP增速作为硬指标,干部考核和选拔体制基本上还是以GDP论英雄,加剧了民众信心丧失,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恶化了发展环境。
如何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走出这场危机,政府到底应当怎么样,人们在寻找不同的答案。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看来,市场自身失去了修复的能力,这场危机实质上就是“自由市场的堕落”,政府必须出手干预。然而自2008年以来,各国政府加强对市场的干预,带来的不是经济的复苏,欧美的过度干预让国家面临破产,而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干预把市场带进了更畸形的模式。在中国这种传统的“强政府,弱市场”的模式下,政府不仅在资源配置方面有绝对的决定权,而且在微观经济中无处不在,政府任何一个决策失误都会给市场带来持久的动荡。政府把力量用在构筑市场环境上,还是放宽政策,加大投资力度,这是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近100年的历史反复证明,虽然市场并不是最完美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其他的方式只会比它更差。因此,目前中国政府应当做的不是更加频繁地投资,以此干预市场,而是主要力量用于服务市场,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实体经济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责任在政府,路径也在政府。目前,各地各企业都在倡导经济转型,但是绝不是靠几个文件、几次会议就能奏效的。
政府的作用在哪里,在于环境治理上。集中起来,环境建设表现在十个方面。
引导企业从“速度优先”回归“主业优先”,以正确的考核指标引领企业的政治环境。国内企业尤其是作为经济支柱的国企,不要再将速度作为评判企业是否发展的唯一标准,而应该立足主业,拓展与主业直接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不一味追求高利润率,特别是抓好制造业的建设。
扶持重点由虚向实,形成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环境。一方面,要打破垄断,给民间投资者创造进入垄断行业的基础和条件,且不是口头上的准许,而是提供实实在在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政策的倾斜、资金的扶持、税费的减免、资源的优先配置等,让实体产业具有与虚拟产业竞争的条件和回报。
金融创新由远而近,形成支持经济的金融环境。满足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企业融资需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放松,继续抑制房地产投资投机炒作;金融货币政策要坚持面向三农和中小型、微型企业,从制度规则、渠道和监管上解决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问题。
加快人才和资金扶持,形成支持实体经济的人才环境。要想发展好实体经济,首先就是要把人才和资金拉回来。多管齐下,引导人才和资金回归实业,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领域聚集。
要把企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支持实体经济的宏观环境。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老路,必须同步调结构、上水平,加快转型升级,下大力气发展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以提升竞争力,保持实体经济的长久活力。
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形成支持实体经济的运营环境。要让各类市场要素,政策措施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
扶助资金采用由“漫灌”式转向“滴灌”式,形成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环境。不妨参考以色列的滴灌技术,把资金引导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最大化资金利用效率。
采取“实体做虚”转变为“实体做实”的办法,形成支持实体经济的投资环境。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时,能够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均衡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让民间资本不再把眼睛盯住楼市等虚拟经济,而转向更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体产业。
加强对投机资本的监管,形成支持实体经济的法制环境。要规范财政投资的项目运营方式,严防产业垄断资本和金融投机资本互相结合非法牟利,严厉打击一些企业从“以价补量”的盈利模式中寻租的腐败行为。要改变个别领域非理性暴涨、轻易获取暴利的状况,遏制投机炒作。
倡导企业价值观念由“投机致富”回归“勤劳致富”,形成支持实体经济的文化环境。必须从宏观层面创造良好的环境,全社会形成勤劳致富的氛围,在全社会进行。
“回归主业,实业报国”的现代企业价值观教育,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家精神,形成扎实做好实体的强大凝聚力。
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强调,中国将改善商业投资环境。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继续优化公共服务和管理,不断完善市场体系。这是中国政府对世界的承诺,也是对中国实体经济的承诺。
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数月乃至稍长时间,实体经济在政府强力扶持下,会出现一个由虚到实、充满活力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