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是当今关注成功企业人士的热门话题,许多经济界专家对“富二代”能否挑起父辈的担子,显得忧心忡忡。而浙江家业控股集团在沈培荣、沈坚强父子的运作下,从1993年的6.8万元资金,扩张到目前的2亿元规模;从一开始单一的皮革行业,发展为集皮革、皮业、园林、市政、房产、典当、拍卖、生态农业、物流等多元化的集团。在业界,沈培荣被称为有号召力的好父亲,已执掌帅印的儿子沈坚强被戴上“商界少帅”的光环。
沈培荣、沈坚强父子间公司权杖的顺利交接,或许给我们一些启示。
记者:沈培荣先生,您1990年下海,1993年创办了湖州织里晟舍皮革制品厂,企业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您倾注了不少的心血。现在,您是集团的董事局主席,但事实上,已退居二线。您把集团的管理大权交给儿子,您放心吗?
沈培荣:确实,企业初创时很艰苦,厂房是租的,机械设备是“三只转鼓,一台小削匀机”,那时,我对每笔业务不论大小,都紧盯不放,做精做透,为做大生意,积累人脉。这期间,坚强就跟着我跑业务了。我仔细地观察儿子的所作所为。看他上班是否准时,看他业余时间喜欢玩什么,就是观察他的细节。坚强很听我的话,但他也有自己的想法,这么几年下来,他成熟了。
沈坚强:父亲常教育我,做人好,喝凉开水也甜。父亲很大气,为人谦恭,我脾气急躁,沉不住气,跟着父亲办业务,不仅学会了做生意,也学会了做人。
记者:社会上对你们这对“父子兵”之间的关系评论有不同的说法,说你们父子俩的关系很特殊,这个特殊指什么?
沈坚强:有人说我是“富二代”,这一说法我也承认。但是,我也是创业者,23岁就跟随父亲一起创业,我的股份和父亲一样多。在家里,我是儿子,在企业里,我是父亲的合伙人。现在回想起来,我是很服帖父亲的这一做法的。他要我自己出钱入股,一开始,就让我有了责任感,也给了我独立思考、激发创新精神的平台。1998年一场特大洪水使企业损失惨重。当时,我开始意识到皮革行业的局限性,企业要发展要多渠道。
沈培荣:我常对坚强说,办企业好比骑车上坡,要拼命上,这一点我很自信,但到了平路上,前面有多条路,选择如何走,我们有了一定年纪的人,不一定把握得好。事实证明,沈坚强的开拓精神比我强,魄力比我大,我很欣慰。
记者:沈坚强先生,您这次被评为首届浙商新锐榜的“新锐浙商”称号,主持人对你的评价是“他是大气的,他是睿智的,他是果敢的……在他看来财富如水,有一杯水的时候可以独享,有一桶水时可以放在家中,而当有了一条河就必须学会与人分享。”关于“水”的论断,您自己怎么看?
沈坚强:在创业的过程中,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必须是左手感恩,右手宽容,对社会的帮助要感恩,对自己的下属要宽容。这样快乐就会永远在我心中,有了快乐,我就能不停地前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应该的,但企业家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我们的财富是社会的,员工与我们一起创造的,所以,要与人分享。这一次我向吴兴区慈善总会捐32万元,也是这种想法使然。
记者:沈培荣先生,我再问一个问题,如今,您已退居二线,家业集团有了这么多的项目,在决策过程中,您难道没有异议?毕竟您是沈坚强的父亲。
沈培荣:退,就要退得彻底;放,就要放得全面。不能因为一个项目出现问题,就马上责怪儿子,甚至收权。我是儿子向前闯的大后方,再说,坚强也很尊重我,每次集团有大动作,他都会跟我商量。
记者:沈坚强先生,我也再问您一个问题。现在企业多元化发展,涉及很多门类,单靠你和父亲来决策、运作,是否存在风险?
沈坚强:这个问题早几年我已注意到。表面上看,我们好像是家族企业,但是,我们拥有一支职业经理队伍。他们也是我的合作伙伴。多元化没有对与错,关键的关键是人才。拥有了合适的人才,什么产业都可以上马,我们的企业才能发展下去。我是“富二代”,只要有了正确的理念,我们的事业才能传承、创新、搏进。再说,企业的永续发展是对父亲最好的爱。
——2010年1月29日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