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伤员
“车子请靠右,前面有重伤员要转运。 ”
4月21日9时30分,记者从震中龙门乡赶赴太平乡,途经马牛山围塔村路段时遭遇堵车,一阵急切的呼喊声沿着乡村公路传来。
记者闻声向前方公路走去,公路只有四五米宽,两边是高山和陡坡,沿途大大小小的车辆双向堵了近1公里。在龙门乡方向堵车的地方,一群人正围在一辆黑色小轿车旁,透过摇下的车窗,可以看到一位老大娘头上裹着带血迹的纱布,痛苦地呻吟着。“前面堵的车太多,等疏通可能来不及,我们还是把老大娘背到对面堵车的尾巴上去吧。”这时,一位着迷彩裤的小伙子气喘吁吁地跑到小轿车旁。
在司机、迷彩裤小伙子和一位空军中尉的帮助下,一位路人俯身蹲在地上,“来,我先背一段。 ”沿途车辆和路人见到运送伤员,纷纷让开道路,有几人还跑过来搭把手。
大约两三百米后,空军中尉接力背过老人,继续向前一路小跑。记者发现,运送老大娘的司机并没有跟过来,于是问拎着老大娘行李的迷彩裤小伙子,“那位司机怎么没来呀,他是老大娘什么人? ”
“他不是老大娘亲人,而是新津来的志愿者,我们运送伤员在路上碰到的。 ”迷彩裤小伙子说,老大娘是宝盛乡中坝村人,今天早上才被搜救出来,头上受了伤,而且说胸口疼,需要紧急送到条件好一点的医院,因为从宝盛乡到龙门乡的道路中断,迫不得已从太平乡转道去龙门乡。“那你是老大娘的亲人吗? ”记者问。“我也不是,我是一位退伍老兵。”说完这句话,迷彩裤小伙子拎着老大娘的行李向运送伤员的队伍追过去。“妈,妈,你咋个了?”突然,记者看到一位也拎着行李的中年妇女跑着向运送伤员的队伍追过去。
中年妇女叫李小霞,是老大娘的女儿。她和乡里的很多人都在成都打工,地震后不知道家里的情况,专门赶回家看老人,没想到在这里遇上了。
等记者和中年妇女追上运送伤员的队伍时,已到了堵车的尽头,司机一听是送伤员,二话没说拉上伤员掉头就往龙门乡驶去。
当老大娘被送走后,几个赶过来的媒体记者想问空军中尉和帮助运送伤员的群众的姓名,可他们已没了踪影。
快抢救!
21日6时40分,雅安市人民医院,正在执行救援任务的武警总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听到一阵紧急的救护车声,28岁的徐正达被抬进急救室。
徐正达是芦山县芦阳镇人,地震发生时强烈的震动将门框撼动变形,全家人被困。徐正达患有哮喘病,救援人员将其救出时已经陷入昏迷,随后被紧急转运至雅安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人员迅速对患者进行检查,确定为哮喘后缺氧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缺氧性脑病和肺性脑病,生命垂危。
心肺复苏、脑保护措施、建立静脉液路进行输液……紧张的救治持续了1个多小时,徐正达的心跳、血压逐渐恢复正常,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群众出不来,我们就得走进去! ”救援队队长刘惠亮抽调由骨科、急诊科、神经创伤外科、内科5名专家组成的巡诊小组,携带必备药品深入震中地区救治。
从雅安市到芦山县50多公里路程,一路上余震不断,地动房摇。救援队员一路巡诊,遇到灾民点就停下救治,沿途救治伤者100多人。伤者大多为强震所致的挤压伤、头颅外伤、脱臼、扭伤等。
巡诊小组在赶往距芦山县11公里的龙门乡途中,遇到2名因车祸受伤的年轻男女斜躺在路边,救援队员立即下车施救。
为实施科学救援,队长刘惠亮将救援队伍大本营稳扎在雅安市人民医院,安排一批专家留守,对送往伤病员进行手术治疗;另外每天派出一支医疗巡诊小分队,深入震中重灾区对无法及时转运的伤员进行巡诊治疗。截至昨日,救援队在雅安、芦山共救治伤病员180余人,抢救危重伤员2人。
安“新家”
宝兴县灵关镇中学的操场上,搭起了临时救灾帐篷,一切忙碌而有序——这是灵关镇受灾群众们临时的“家”。
12岁的罗新宇爸爸在地震中受了很重的伤,下半身失去知觉,已经被送到了华西医院救治。地震发生时,新宇被倒塌的墙砸伤了,左臂骨折,牙齿也磕掉了好几颗,但这个小男子汉非常坚强。
新宇告诉记者,自己不敢回想地震发生的情景,心有余悸,又非常担心爸爸,希望他快点好起来,重新和家里人在一起。
新宇特别喜欢打篮球,“我最喜欢科比,等伤好了还要继续打篮球,还像以前一样冲在最前面。 ”乐观的他忽闪着大眼睛说。
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小新宇一夜之间长大了不少。他告诉记者,以后要更加好好学习,要自强不息。
粮油超市的老板黄春家的房子靠山近,损坏严重,超市货架全部倒塌,压坏了很多货。黄春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此刻却毫不犹豫地把家里的粮油贡献出来,煮了大锅的百家面、百家饺,送到灵关中学安置点,看到有救援的队伍和受灾的群众过来就递上一碗,让大家能吃口热乎的。“现在遇到天灾,大家都来帮我们,我们也懂得感恩。”黄春说,“家里亲人都没事,我就放心了,可以去帮助更多人,大家一起渡过难关。 ”
在她带动下,很多邻居都加入了她的行动。
在临时安置点,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刚刚救治了81岁的老人舒世军。老人地震中被砸伤,情况很危险,经过全力救治目前已度过危险期。看到老人现在睡得很安稳,医护人员们松了一口气,又忙着救治其他伤员。
什邡救援队的队长张常青,带着医疗、抢险、后期保障队伍第一时间赶到了灵关镇。“我们刚抢救了一个30多岁的小伙子,就在地震棚中做了手术,他腿部被砸伤非常危险,如果等送到医院可能腿就保不住了。 ”张常青忙碌得满头大汗说。“我们四川人懂得感恩,我们受灾时得到了大家帮助,现在也来帮助其他人。 ”这个硬朗的汉子说话很朴实,“我们在这里也很受教育和感动,大家虽然自己受了灾,还都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给救援人员,大家相互谦让,同舟共济,还有什么困难过不去? ”
目前,已有多路救援力量进入灵关镇。来自成都军区、消防部队的救援官兵很多已经持续工作,体力透支,但没有人退下来,还在坚持继续搜救。